党的二十大推动下,长三角区域人才布局的新发展机遇
tpwallet
2025年1月29日 10:09:07
在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布局中,长三角区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自2018年起,长三角区域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人才发展的协调性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一过程中,既有积极推动的成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长三角区域的战略价值
长三角区域晋升为国家战略后,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自2018年以来,其在人才要素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明显增多。人才拥有了更多跨区域工作与交流的机会。企业也因此受益,能更广泛地寻找合适人才,这一切都归功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在此过程中,多地推出政策鼓励人才流动,比如简化人才引进程序等,有效提升了人才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流动性。
长三角在我国内部地位显著,放眼全球,它对提升我国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的优势也大有裨益。依托长三角坚实的经济基础,这里吸引了众多海外杰出人才,进而增强了该区域的人才竞争力。
协同共治力的积极进展
长三角地区的人才管理有了积极进展。自示范区2019年设立以来,区域间的合作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据《人才一体化指数》显示,该指数从2015年的0.386增长到了2021年的0.771。其中,开发共建和服务共享等二级指标对这一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相关部门在消除行政障碍上付出了努力,积极促进人才资源的共享与流动。比如,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借用人才,一家江苏企业在上海开展业务时,就能利用上海的人才资源。
政府部门间的协作愈发紧密,深入合作得以展现。他们设立了专门的交流途径和协调办法,使得各地区政府部门能迅速应对人才跨区域流动时遇到的社保、住房等难题。这些举措为人才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区域内存在的不均衡问题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区域内人才分布并不均匀。《人才一体化指数》的各个指标显示,一体化示范区的两区一县由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多种原因,存在一定差异。某些地区的人才吸引力不够均衡,比如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人才聚集度特别高。而且,人才需求也趋于同质化,比如在高新技术产业集中的城市,大家都争相争夺有限的顶尖技术人才。
人才政策的协同性不足,各地政策可能存在矛盾或重叠。比如,某地的人才引进补贴和邻近城市相似,这样就在吸引人才时产生了内部消耗,资源未能得到最佳配置。
一体化示范效应的待扩展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人才融合领域进行了众多尝试和革新。他们发布了《关于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以助力人才发展。同时,实施了包括人才双向聘用机制、太浦英才评选在内的多项人才试点项目。这些举措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
它当前的示范作用尚需增强,理应在处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多个领域展现更显著的影响力,不应仅限于长三角区域,而应拓展至整个长江经济带乃至更广阔的区域。
经济一体化牵引人才一体化
研究经济一体化主体在人才一体化治理方面的重要性非常关键。为了汇聚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优秀资源,必须培育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体化人才市场。这就需要建立经济一体化主体,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作为连接的桥梁。比如,一些跨区域的大型项目,能够有效整合区域内的各类资源。
经济利益的推动促使产业、教育、研发、金融和人才等资源要素得以融合。比如,某大型企业集团在长三角多个地区设有项目,它们便整合当地教育资源,培育符合项目需求的人才,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管理。
整合资源实现高效配置
长三角人才集团与长三角人才基金联手,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这种合作可以汇聚零散的人才及服务资源,进而构建起高效的管理体系。比如,在合并众多人才中介机构时,若由长三角人才集团统一管理,无疑能提升其运营效能。
整合之后,人才资源得以高效分配,区域内人才可寻得更匹配的职位,企业亦能觅得所需人才,从而激发长三角地区人才的整体活力。
你觉得长三角地区在今后的人才融合进步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期待你的评论、点赞以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