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SU7发布后问题频出:退订维权、爆胎失控等争议不断
tpwallet
2025年1月7日 13:05:08
有人在二手市场出售小米汽车授权码,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这种现象引起了众多关于小米汽车的讨论。这一情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促使人们想要深入了解小米汽车的实际情况。
小米汽车F码转卖
这种情况在二手平台上转卖F码并不常见。F码原本是预定购买资格的代码,而转卖行为则如同打乱了原本有序的购买流程,使得真正想要购车的消费者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有消费者反映,在某二手平台上看到的价格从300元涨到了8000元,这样的价格跨度之大让人震惊。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对小米汽车的销售模式构成了挑战。然而,转卖者却认为这是他们抓住的商机,认为自己获取F码并未违规。但这种看法实际上并未全面考虑整个市场环境。
从小米汽车这边了解到,他们承诺消费者在7天内可以无理由退还定金,超过7天则锁定配置。这看似是一个完备的预订体系,但并未能有效遏制F码的转卖行为。毕竟,对于那些转卖者来说,只要能找到愿意出高价购买的人,就能从中获利。
车辆安全受质疑
网友们在试驾过程中对小米汽车的安全性产生了疑虑。比如,车身稳定系统未能及时启动的情况。通过一些实际测试数据,我们发现,在特定情况下,车身稳定系统本应启动却未启动,这让消费者感到不安。虽然小米汽车提供了可自定义的驾驶模式,允许调整包括车身稳定系统在内的多项参数,但这种做法在传统汽车制造商中并不常见。在某个测试场地,当小米汽车出现此类问题时,车内人员立即感受到了车辆操控性不如预期。此外,关于空气悬挂,尽管国内已有相关配套企业兴起,但其质量和耐用性还有待检验,小米汽车采用空气悬挂的可靠性也是消费者心中的一个疑问。
从车企的发展历程来看,比亚迪用了二十多年才取得成绩,而小米仅用了三年就推出了汽车,这让很多人感到惊讶,认为这样的速度太快了,或许隐藏着技术不够成熟的风险。
小米生态系统问题
小米所推广的汽车生态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比如,小明虽然是个小米爱好者,他购置了小米品牌汽车,但家中并未配备其他小米生态产品。他发现,若想体验车内所宣传的生态功能,还需额外购买相关设备。尽管手机可以投射到车机,车机也内置了米家系统,但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消费者因家中已有众多小米产品而选择购买小米汽车,若家中没有,其吸引力会显著降低。这也使得部分消费者觉得小米汽车生态更像是一个概念,实际应用价值并不高。
外观造型争议
小米汽车的设计与保时捷颇为接近,连钥匙样式都几乎一致,因而被网友戏称为“保时米”。自从小米汽车SU7问世,网上涌现了大量对比照片,从车身线条到车头设计,的确存在不少相似点。这让一些保时捷的车主和粉丝感到小米在创新方面有所不足。在汽车设计领域,外观相似虽是常见现象,但作为后来者的小米汽车,理应在原创设计上投入更多精力。
车内功能质疑
车内功能看似不少,但实际表现却让人存疑。例如,车评人在测试中发现座椅电动侧翼的支撑速度较慢,同时电机运转时噪音较大。这种情况在多个测试场景中都出现过。王哥在试驾时特别记录了这一点,他认为这种小问题虽然看似不严重,却能在驾驶过程中显著影响乘坐体验。此外,考虑到成本因素,这样的表现并未达到应有的标准,消费者可能会觉得小米汽车在工艺上不够精细。
中国汽车原创性问题
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中,头部企业盈利丰厚,然而众多新能源企业却面临着困境。比如高合汽车就曾停产停工达6个月之久,尽管其外观设计并非完全模仿,但在遭遇困难时,管理层积极寻求自救。中国汽车产业亟需原创设计,前有“保时泰”的先例,我国汽车产业应当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避免出现更多类似“保时米”的模仿现象。若要在国际汽车舞台上站稳脚跟,原创性至关重要,这是我国汽车产业必须深刻认识到的。
面对小米汽车的种种争议,你是否会考虑购买?期待大家踊跃留言、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