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自由市场经济与私人货币的预见性探讨
tpwallet
2025年1月19日 13:15:45
加密货币的信仰者和布道者经常引用“货币非国家化”这一概念,将其作为比特币迈向主流的理论基础。此现象背后隐藏着多方面因素,包括复杂的货币理念争斗、现实的经济状况以及加密货币自身的特性等。这一现象背后的诸多问题既具有吸引力,又存在争议。
金融危机下的诞生
2008 年美国出现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衰退,各国政府纷纷大量印制钞票。在这个时期,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为比特币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当时,人们传统的货币信任体系受到冲击。这样的环境让一部分人期望有能脱离国家控制的货币。以往类似情形下诞生的比特币被一些人寄予厚望,其背后的加密技术似乎能解决一些因政府对货币操作不当而产生的问题。然而,比特币诞生于虚拟世界,缺少现实的财富支撑体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结束后,人们处于恐慌的状态。比特币这类新兴事物与传统货币体系中信任缺失的情况有了交集。很多人开始尝试去理解比特币以及其背后的理论,希望能在经济衰退时找到新的守护财富的方法。在这样的时刻,“货币非国家化”这一观点的提出,更利于吸引那些处于恐慌且想寻找新出路的人。
哈耶克的理论基础
哈耶克在《货币的非国家化》里提倡多元货币体制。他觉得货币不该被政府或中央银行垄断发行与控制,要允许私人银行发行有竞争力的货币。回顾货币的发展历史能发现,货币的发展历程有这样的特点:在多种货币相互竞争的时候会不断发生演变。比如早期有金属货币和纸币的竞争。历史上曾经有过私人货币,它与官方货币有过竞争,并且主权货币和世界货币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
在当时的政治结构环境当中,政府不会舍弃货币垄断权力。因为货币发行的垄断权能给政府带来较大收益,并且还能强化其权力。在比特币的社区里,有诸多人士认为,依据哈耶克的理论,像比特币这样由私人发行且不受政府管控的数字货币,是具有发展合理性的。然而,他们忽略了比特币当下实际上是在与历经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传统货币观念进行抗争。
比特币的通缩特性
比特币属于通缩型虚拟货币。它的数量大约每四年会减半一次。在 2009 年到 2013 年这个时间段,大约发行了 1050 万枚。其最终发行总量为 2100 万枚。这种提前设置发行总量的行为,是试图从技术层面避免政府滥发法定货币的这种情况。而这一特性从表面上看,是与哈耶克的理念相契合的。
从稳定方面来看,比特币的价格波动比较大。哈耶克设想的理想货币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因为比特币不存在资产的刚性兑付或背书,它的发行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封闭的机制,并且不是以服务商品交易为主要目标。而现实世界中的货币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求,这两者是相悖的,所以比特币在成为被大众认可的主流货币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法币抵押稳定币与算法稳定币
如果比特币开启了加密货币的时代,那么法币抵押稳定币或许是走向“货币非国家化”的一种实际方式。比如,Libra 把多种法币当作锚定物,并且以 USDT 等为基础。从美国国会对 Libra 的反应可以看出,美元将 Libra 视为竞争对手。这显示出政府对于可能威胁到法币地位的货币是极为敏感的。
算法稳定币被视为具有功能性的账户单位,它在稳定性方面能够与主权货币相竞争。然而,因其缺乏军事和政府权威的保障,只有在供应管理等方面比现有货币更优秀,才有可能被广泛接受。但截至目前,市场上尚未出现能够与政府货币竞争的算法稳定币。这表明当前的加密货币若想挑战主权货币,不仅存在技术问题,还受到诸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
区块链技术的距离
区块链技术是加密货币的支撑,它为未来货币体系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能。然而,它与哈耶克所设想的那种竞争性货币格局尚有很大距离。当下,无论是比特币在技术方面的不稳定状况,还是其他加密货币在实践中的不可行之处,都无法切实实现“货币非国家化”的设想。即便有诸多预想,也仍旧无法解决实际的现实问题。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能够察觉到的情况是政府货币处于主要的地位。各种商业上的交易,以及社会财富的保存和交换这两方面,都需要政府货币给予支持。尽管区块链技术一直在持续进步,然而它还没有达到足够强大的程度,还无法颠覆当下的货币格局。
理性看待加密货币
加密货币的信仰者过多地援引“货币非国家化”理论是不妥的。当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货币迈向主流之际,不能仅仅关注它们理想化的那部分内容。我们更应当留意的是它们在实用性、稳定性以及大众认可度等方面的情形。
许多普通民众对这类新兴货币怀有担忧和恐惧。他们更倾向于相信由国家所掌控的货币。因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能够为其提供支撑。加密货币若要进入主流领域,不能仅仅依靠抽象的理论,而不考虑当前的实际状况。
大家认为加密货币能否不被国家监管,能否避开传统的货币体系,从而发展成为主流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