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央行盯住2%通胀目标的历史原因与理论反思:探讨资产价格纳入通胀度量的重要性
tpwallet
2025年2月27日 12:37:59
全球化推动价格“大缓和”
商品和服务的供需已超越国界,受到科技进步、人口构成、资金流动等多重因素的显著影响,这些因素正在重塑全球市场的布局。在这样的情况下,供需关系共同影响着商品价格,催生了所谓的“大缓和”时期。普通商品价格的降低在全球贸易网络中迅速扩散,导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走势趋于一致,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全球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十多年来,全球化如同隐形的巨力,不断重塑着全球的物价格局。它消除了贸易障碍,使得商品能以更快的速度在各国间流动,消费者得以购买到既优质又实惠的商品。但近些年,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股巨力似乎受到了限制。曾经助力全球通胀率下降的关键动力,现在可能正在减弱甚至逆转,全球物价的稳定正遭遇考验。
收入差距与商品价格
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众多,科技进步只是其中之一。税收累进效应减弱、机会不均等、全球化趋势以及资产价格波动等,都加剧了这一现象。这些因素使得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对普通商品价格产生了直接影响。富人财富增加导致消费升级,某些高端产品价格随之上涨,而穷人消费能力受限,进而影响了大众消费品的价格走势。
资产价格上涨时,财富效应促使人们增加消费。比如,在房地产市场兴旺时,房产所有者的财富随之增长,这又促使他们增加其他方面的消费。这种增加最终会导致一般商品价格的上涨。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物价的结构性变动,还进一步影响了不同收入群体的生活开支和消费决策。
全球化变数冲击物价稳定
过去,全球化进程顺利,它为全球物价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那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高效的生产方式使得商品得以持续不断地流向全球各地。然而,现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纷纷筑起贸易壁垒,全球化进程受到了阻碍。这种情况导致商品的供应链面临断裂的风险,生产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曾经稳定的物价体系可能因此出现失衡。
一些企业依赖进口原料,现在正遭遇原料成本上升和供应不稳的双重难题。这种情况可能会让它们的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引发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全球化带来的变化增加了全球物价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对各国应对经济波动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货币政策目标转型
80年代末,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上,由过去的灵活调整转变为遵循单一准则。这一转变使得政策目标逐渐集中在就业和通货膨胀上,不再考虑其他因素。这样的调整使得货币政策变得更加简洁和集中,便于中央银行更精确地调控经济。然而,这种做法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即过分关注就业和通胀是否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货币政策理论各执一词。一方主张,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不应插手资产泡沫,担心这样会损害实体经济。这种看法反映出对货币政策功效范围的考量。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如何明确界定物价稳定与资产泡沫,依旧是个棘手的问题。
菲利普斯曲线与货币政策
菲利普斯曲线展示了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的负相关联系,这曾是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核心理论依据。但近几十年来,这一理论只有一半时间适用。尽管如此,人们仍旧希望沉寂已久的菲利普斯曲线能在经济危机过后重新发挥作用,因为它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种既简单又直接的参考。
金融风暴使人们认识到现行的货币管理架构存在不足。菲利普斯曲线的可靠性遭到挑战,而诸如低通胀伴随高失业等新经济现象,难以用旧有理论来阐释。然而,目前尚未构建出一个清晰的新理论体系,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感到困惑,既要面对旧理论的局限,又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广义价格指数与政策新方向
研究发现,如果过高的杠杆率未能转化为实体经济投资率的提升,反而可能引发实际经济增长的放缓。这一现象强调了关注整体价格稳定性的必要性。部分学者提出,央行应将资产价格等广义价格指数纳入货币政策的目标考量,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一般消费品价格的狭义范畴。
在金融危机即将来临之前,商品价格总体保持稳定,然而,广义的价格指标或许已经出现了变动。维持货币政策关注广义价格指标的作用,可以使宏观审慎措施和货币政策拥有共同追求,从而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打下更牢固的基础。大家认为,央行是否应当迅速将广义价格指标纳入货币政策的目标?若你赞同文章的观点,请不要忘记点赞并转发!